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园地
老党员深情忆初心 | 党的孩子
作者:渔平  发布时间:2022-08-11 09:36:32 打印 字号: | |

位于蓟州区马伸桥镇太平庄村的龙山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西部地区武装暴动的指挥中心,有着可歌可泣的抗日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蓟州法院干警,走进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

党的孩子

爷爷是革命烈士,我更希望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以便作为烈士后代的我们能够像《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那样,做个无比自豪的“党的孩子”。

然而,这个朴素的夙愿,一过便是几十年。爷爷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直到去年,我们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

爷爷是令人敬佩的

我与爷爷虽未曾谋面,但从大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我便渐渐地产生了由衷敬佩。爷爷是队伍中仅有的两三个年过半百的人之一,暴动一开始,他就被任命为冀东抗联十六总队司务长。

听父亲讲,那是1938年7月,那时父亲才5岁,奶奶正在患病(俗称“大肚子病”)。但爷爷却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为此,我曾在一首《踏莎行·出征(新韵)》中这样写道:

遥想当年

龙山暴动

年逾半百精神勇

宝刀不老敢从戎

平西整训频驰骋

家境贫寒

幼儿饿醒

爱妻尚在疾中痛

一心抗日灭倭贼

私情难却兴国梦

 

当年留下许多“谜”

由于那个年代渐去渐远,加之父亲当年也年纪太小,所以,对爷爷那时毅然决然地参加暴动、在日伪反扑后还随队伍西撤参加平西整训,后又留在当地征战多年,直至牺牲异地他乡,很是不解。

也曾一度认为爷爷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否则,他为什么在西撤途中队伍被打散后不借机回家,又为什么平西整训之后,竟然一次也不回来看一下留在家里无依无靠、对他无比惦念又日思夜想的妻儿……直到后来,我见到了同村一位老同志安魁写的一部抗战回忆录,才渐渐释怀。

安魁在他的《抗战中我的一家》中这样写道:

1939年秋季,蓟县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原留在冀东的四纵三支队要带一部分地方武装和干部继续到平西整训。

那次由20余名干部组成的工作团回到蓟县,在盘山做了具体分工之后才得以回村。由于日伪防守严密,返回时一路上基本是夜里行走白天露宿隐蔽。到村子附近后其他村个别人寻机得以回家看看,张翠斋、张介三(我的爷爷,又名张捷三)等,自从早晨到达村南马家坟地后足足呆了一天也没敢进村……

这一记载,充分说明爷爷参加暴动并随军西撤后是再次回过家乡的,只是形势的恶劣,才最终不得不放弃与家人见面。我这才明白,当时的爷爷面对近在咫尺的家人竟有家难回……当是何等的撕心裂肺、心里滴血啊!

 

八十年后解“谜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了解的深入,尤其是2020年我有幸被区委抽调参加“红色资源普查工作团”,通过多方查证,爷爷当年留下的许多谜团也被一一解开。

 比如,爷爷并不是不想念亲人,而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有家难回。再比如,爷爷也并非不留恋故土,而是在刚刚回到家乡不久,根据工作需要,已是一大把年纪的他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又继续作为司务长随第二批平西整训队伍再次开始了新的远征……然而,在这许多被逐一破解的历史谜团中,最最让我兴奋与激动的还是:我们终于知道了爷爷是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是不久前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整理遗物时,突然想到应把那一直高高地挂在屋内墙上被父亲万分珍视且从不允许任何人轻易触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重新整理一番。

当大家一致同意并小心翼翼地打开玻璃镜框时,不经意间,谜底瞬间揭开:原来,这件被父亲久久珍藏又从不允许我们随意拆装的烈士证的背面,竟清清楚楚地标注着如下信息:张介三,男,1885年出生……生前所在单位房来、涿县,职务司务长……入党时间1940年!

自此,每年清明,我们不仅要到陵园内爷爷的烈士墓前为爷爷扫墓,同时身为党员的我们还要来到党员名录碑前,佩戴党徽、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因为,我们不但是烈士的后代,更是党的孩子!


 
责任编辑:审判管理办公室